本报北京12月3日讯(记者 赵文立)日前,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24届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委员会上,我国申报的青城山及都江堰等4处新增项目都顺利通过了世界文化遗产审议。至此,我国拥有世界遗产总数已达27处,其中包扩20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以及4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拥有世界遗产总数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名列世界笫四。这些世界遗产,是怎样评定出来的呢?
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对申请列入名单的遗产项目进行审批,其主要依据是该委员会此前委托有关专家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而提出的评价报告。遗产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相关规定。
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的考察,主要由世界遗产委员会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保护联盟(IUCN)组织专家进行。前者成立于1965年,总部设在巴黎,是国际上唯一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科学技术的运用与推广的非政府国际机构,有80多个国家会员和4500多名个人会员。后者成立于1948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原名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宗旨是促进和鼓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永久利用。成员包括分布在120个国家的官方机构、民间团体、科研和保护机构。两者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分别对提名列入《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进行考察并提交评价报告。
今年这次入围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会最终评审程序中的,共有43个国家的77个项目。经过21个缔约国代表4天的激烈讨论和严格审议,我国的4处新增遗产项目———明清帝王陵寝、洛阳龙门石窟、青城山及都江堰和安徽古村落均已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悉,此次会议上参审的77个项目竞争十分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6个项目还比能较顺利通过审批,充分说明了这些遗产本身的价值。但有关专家也指出,遗产是极其有限和不可再生的,遗产申报成功只是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始,如何更合理更科学的保护和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是当前更应重视和关注的问题。